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广告热线:180-66883681
滚动资讯:
首页 > 新闻 > 旅游

策马扬帆正当时 ——“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实录

2023-08-23 08:27:03 来源:三秦网 编辑热线:029-88214618

8月11日,采访行嘉峪关现场活动在关城景区文昌阁前举行。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8月13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吸引游客参观。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8月12日,西线采访团走进悬泉置遗址。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8月11日,南线采访团记者走进江西省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陕西小伙吴昊正在摆放自己的作品。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8月9日,南线采访团记者走进河南瀚瑞特轴承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轴承。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 谢斌)八天七晚,披星戴月。

采访团一行从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西安出发,翻越巍巍秦岭,穿行在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跨过奔腾不息的长江;从黄河身边走过,驰骋在苍茫辽远的河西走廊,仰望祁连,出阳关,看大漠敦煌。一路南下,经河南方城、江西景德镇,直抵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一路从西安西行,过兰州、嘉峪关,到达如梦敦煌。

用笔记录古今之变,用镜头定格盛世画卷!

今年时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采访团8月8日从陕西西安出发,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边记录边思考,以记者的视角,探寻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的联结所在和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繁荣发展的经贸往来之路

2000多年前,从张骞策马西行到郑和扬帆东去,丝绸之路如一座桥梁融汇着东西方文明。

2000多年来,历经沧海桑田,“陆丝”与“海丝”经济贸易活动依然繁荣昌盛。

兰州,这座始建于公元前86年的古老城市,因其城池固若金汤而被称为“金城”。东来西往的商旅使团,在这里拂去仆仆风尘,休养补给后,或远赴西域,或近望长安。

在兰州,仍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罗马印记。位于甘肃省会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有关丝绸之路的7万多件文物。它们是古代中西方文化、经贸交流的历史见证。其中有一件珍贵的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就来自东罗马帝国。

兰州新区综保区封关运营、国际(地区)航空客运航线增至38条,肉类、水果、木材、粮食等指定监管场地(进口口岸)相继建成……如今,沿着古人友好交往的足迹,兰州与罗马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焕发出新的生机,两城通过艺术展、促进人员往来等方式,彼此由陌生变为相知,合作前景广阔。

毋庸置疑,瓷器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在满载瓷器输出海外的丝绸之路上,很多地方都有耀州瓷器和景德镇瓷器的身影,泥火幻彩的瓷器镌刻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往今来,景德镇瓷器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距离景德镇1000余公里外的陕西铜川,有着我国著名的耀州窑,耀州瓷号称“北方青瓷代表,刻花青瓷之冠”,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陕西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陕西铜川耀州窑与江西景德镇窑,均位列宋代‘六大窑系’之中,是公认的重要窑口。”8月11日,在“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现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党支部书记邹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浑厚饱满的耀州窑青瓷与轻薄简练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殊途同归,都在美学上达到历史的高峰,获得了世人的青睐,不仅能入贡宫廷,还能大量远销海外。“如今,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西亚、北非以及东非等地,考古工作者都陆续发现了耀州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以及后来出现的青花瓷,足以说明我们都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货源地。”邹媛说。

今天,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244.6%。

在陕西铜川,一个集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耀瓷小镇落地生根,成为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有记载的实现通商贸易国家达100多个,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成为泉州连接世界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不少船舶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如今它们的模型展出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

今天的泉州,正如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远航的船舶一样,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伙伴的合作日益加深。2022年,泉州市对东盟国家进出口765.1亿元,增长10.5%;对沙特进出口427.5亿元,增长30.2%;对欧盟进出口298.4亿元,增长8.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87.8亿元,增长14.2%,占进出口总额的54.9%。

辉映古今的文化交流之路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向西域传播了中原文化,也引进了各种西域物产及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长安城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成群结队。这些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诗中的金市,就是大唐帝国都城中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西市。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展厅内,西市遗址出土的货币、石器,丝绸绢帛、金银珠玉、陶瓷三彩……无不映照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使得“阳关”成为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地理名词。

阳关,昔日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丝绸之路从此通达四方,阳关也由此应运而生。走进阳关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就像一本立体化的历史书籍,里面装载过去的事物、物品,在这里穿过时间的隧道,窥见过去世界的模样。

“这里是泉州古城的南门,宋元时期来往泉州经商的商人都要途经此地,因此这里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见证。”在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黄烨,边说边指着遗址内石头上的条条痕迹。虽然距今已700多年,但仍能看到当年马车经过时留下的车辙印。

与德济门遗址一街之隔便是天后宫,据当地老一辈人讲,古代的经商者从泉州出发时,都要到天后宫祭拜,祈求一帆风顺。随着泉州民众不断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贸易活动,发祥于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传播,成为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之一。

诗与远方,如梦敦煌。

走进敦煌博物馆,踏入展厅,仿佛有驼铃声传来,袅袅孤烟大漠飘飞,绵亘万里,延续千年。

著名的敦煌汉简,讲述着汉晋时敦煌地区屯田戍边的古老故事;青铜器时期的生产工具、精美的丝绸、早期的纸张、边关将士使用的军事用品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敦煌悠久的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下敦煌先民们在这块“沙漠绿洲”中的生息繁衍,也成为古丝绸之路兴盛辉煌的历史印记。

考古实证历史。近代考古以来,在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文物。如在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发现了汉唐时代的中国丝绸等;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等地发现了宋元时代的中国瓷器等;在东北亚的朝鲜、韩国、日本与东南亚的越南等地出土了青铜器、五铢钱、铜镜、印章、瓦当、丝绸、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这些遗存是中国人走出国门或者是外国人来华的历史见证。

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文旅融合下的友谊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敦煌一名的由来,绕不开陕西人张骞。史书记载,“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

敦煌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素有“世界艺术宝库”之称的莫高窟、“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敦煌的大漠风情和神秘气息。如今的敦煌,吸引着众多“寻梦者”前往。

炎炎夏日,挡不住中外游客前来敦煌的热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敦煌市六大景区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365万人,同比增长325.49%,较2019年同期增长37.01%。

近年来,敦煌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多方位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2022年以来,敦煌市通过缔结国际友城,推动“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打造感悟“一带一路”的文化基地,“乘云”讲述丝路故事,提升敦煌文化国际影响力。

张骞、玄奘、苏武、霍去病、鸠摩罗什……提起很多历史名人,他们都与嘉峪关这座丝路重镇有着不解之缘。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嘉峪关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近年来,嘉峪关深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过境游”“过夜游”“观光游”“体验游”,“旅游+”战略促进了旅游与教育、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夜间旅游等多样化业态快速发展。

陶溪川市集坐落于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创意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如今已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在这里摆摊的多是年轻的“景漂”或当地院校学生。“开放”与“包容”早已注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大魔力。目前,有3万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陶艺爱好者长期居住在景德镇,高峰时有5000多人来自海外。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在此驻场创作,举办陶艺活动,寻找“诗和远方”。

今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

记者了解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世遗IP已逐步形成,带动泉州文旅融合步伐不断加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泉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15.9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9.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8%。来自支付宝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泉州市文旅消费金额比去年上半年增长了近200%,外地游客人数同比增长超过230%。

无论在敦煌、嘉峪关,还是在景德镇、泉州,一幕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戏,正在这条连通“陆丝”与“海丝”的友谊之路上精彩上演。

互联互通的友好合作之路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丝绸之路成为沿线国家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之路。

河南方城是汉使张骞的封侯地,如今,这里是国内最大的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我们的产品已销往国内各省市和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永泰磨具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赵志杰说,该公司是一家以外销为主的国际化企业,出口占到总销售额的70%,他们生产的纤维增强树脂切割砂轮、修磨用钹形砂轮、纤维增强钹形切割砂轮、可弯曲砂轮四大品种性能优良,企业研发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位次。

8月12日,在兰州新区,一趟满载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准备从中川北站物流园铁路口岸启程。与此同时,港内的龙门吊繁忙作业。从高处俯瞰,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地放置在货场上,还有众多卡车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一趟趟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架起了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黄金桥”。

时光穿梭,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到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福建泉州盛极一时,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在这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

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的深入践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宋元与世界的对话窗口,泉州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成为丝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热土,一座跨越千年的“海丝名城”正在这里乘风破浪,续力远航。

当前,泉州正在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主力军,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依托泉州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泉州港加快建设,内贸集装箱航线辐射全国,覆盖主要港口,并助力泉州经济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泉州港辖区港口集装箱航线总数共41条,外贸航线13条(含1条内支线),内贸航线28条。来自泉州港口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泉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464万吨(其中集装箱191万标箱)。泉州港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以更加壮美的姿态,拥抱蓝海、逐梦未来。

时光越千年。尽管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凝练的价值理念为共同绘制好“一带一路”建设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厚植了根基、提供了源泉、注入了动能。

“陆丝”连“海丝”,策马扬帆正当时!

[责任编辑:田园]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指引

陕西消费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3203号-1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瑞鑫摩天城2号楼2单元2001 电话:029-88214618 18066883681 QQ:24830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