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广告热线:180-66883681
滚动资讯:
首页 > 新闻 > 政务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刊发王飞文章:构筑高水平创新生态 为实体经济持续赋能

2022-12-30 11:00:17 来源:陕西消费网 编辑热线:029-88214618

日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8期刊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院长王飞文章《构筑高水平创新生态 为实体经济持续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持续赋能,夯实立身之本、强国之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陕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努力构筑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有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系统观念全面认识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科技创新,就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等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创新活动全过程所表现出的整体性、协同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系统特征和状态,构成了创新生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生态,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推动创新活动,使得创新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有效汇聚、传导、交换,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良性循环,呈现出高层级的联动、协同、共生、开放等生态特征。

(一)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的基本特征

基于生物学视角解构创新生态,更加强调创新主体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共生。一般而言,创新生态包含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等主体的生存状态,也包含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创新主体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环境间的关系。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主要包含四方面基本特征。

一是创新主体活跃多样。“政产学研金”各类主体具有明确分工、定位和作用,发挥各自优势,持续迸发成长活力。同时,顺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产业迭代浪潮,更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大量涌现,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化,形成多元繁荣的生态效应。

二是创新要素协同共生。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各种创新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实现从“聚合”到“聚变”。创新要素和市场联结程度提升,能够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对创新要素的需求,降低要素获取成本,提高要素使用效率。

三是创新环境稳定强健。良好的创新系统,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主动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这就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打造稳定并富有韧性的创新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是创新系统开放耦合。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系看,创新活动一般集中在生态良好、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所构成的网络节点上。伴随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类创新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各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创新活动越来越走向开放合作。

(二)构筑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的内在要求

经过多年奋斗,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纵观这个发展过程,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交流互鉴,是构筑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的内在要求。

一是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组合发力。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发挥作用,利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激励各类创新主体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创新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围绕“四个面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以重大需求和应用场景为驱动,强化创新成果迭代应用。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进而更好地探索科学规律。

三是塑造开放包容和互惠共享的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涵养优良学风,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同时,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交流互鉴、互利共赢。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具备强大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当前,面对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挑战,冲破个别国家试图遏制我国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的威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必须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的制度优势。

一是坚持党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制定“路线图”,完善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的国家科技创新组织运行机制,协同跨领域跨学科,制定战略性科学计划,率先在若干重要领域突围并形成竞争优势。

二是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攻关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的长期支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重点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汇聚优质资源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坚,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体制、协同攻关,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能。

三是提升“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全社会动员能力。尊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规律和特点,有机结合政府、市场、社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分类、分解推进重大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和“悬赏制”“赛马制”相结合,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和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有效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共同奏响科技创新的“协奏曲”。

 

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

 

二、全方位构筑科技创新生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

 

陕西是科教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创新综合实力底蕴雄厚,创新复合优势突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铸就出的“西迁精神”,成为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群体爱国奋斗的时代坐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勉励陕西“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近年来,陕西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一)联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陕西以“链”谋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生态,着力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优势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针对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领域,筛选一批有能力、有志向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优秀企业开展培育提升。着力培育综合实力较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领航型“链主”企业。着力培育专注细分市场、长期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抗风险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2012—2021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3%提高到2.35%,稳居全国第7位,其中企业投入占比逐年提高,反映出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二)聚合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考察陕西时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2021年9月考察陕西时再次强调,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陕西依托7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万科技大军,高标准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方式,在航天、军工、人工智能等领域集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集群攻关,在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中国天眼FAST等重大工程科技领域,破解了一些“卡脖子”技术,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西安的“硬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推动颠覆性创新、跨行业集成、前沿技术密集,成为国家科创板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题词。科创板成立三年来,陕西“硬科技”企业上市数量位居西北地区第一、全国前十。2021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

(三)打造秦创原等创新平台载体,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跻身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西安进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城市,西咸新区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安高新区担负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双重重任。积极融入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21年3月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致力于打造活力充沛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和西部地区创新“特区”,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打造资源共享、合作互促的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聚集科技资源共享、应用场景示范等创新服务,培育形成全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

(四)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生态是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各类制度,才能加速创新主体蝶变。陕西将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难题,在人才引进、分类评价、股权期权激励、科技金融、离岸创新创业等方面大胆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科教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创业创造潜能充分迸发。

 

西安高新区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三、以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通过对陕西近年来以创新驱动激活实体经济发展的回顾,可以发现,释放科技创新创造活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动能,不能依靠零打碎敲的政策措施和修修补补的短期激励,必须从制度、市场、平台、人才、服务等方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才能构筑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全方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

要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在统一大市场流畅转动,让不同区域的创新潜力充分释放。一是推进市场规制融合。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市场进入壁垒等,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制约和干预,健全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推进市场设施融通。推进跨行政区域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融合,建立和完善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强市场信息共享和高效使用,加大专业化和综合性交易平台建设,优化升级平台服务,强化协同治理。三是加快培育发展统一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多层次多样化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共用体系。着力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统一的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开放共享。

(二)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夯实创新驱动的基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是提升战略科技系统化承接能力。聚合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优势资源,提升战略科技系统化研发支撑能力。二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科技产业等前沿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中试熟化放大、应用场景等一体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链条,促进研发活动与市场对接。三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等方面的路径,强化科技战略咨询,统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发机构力量,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梯次接续、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形成优质创新力量集聚引领、重点区域辐射带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三)汇聚创新人才,塑造人才驱动优势

要着力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树立科技人才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一是构建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面向全球实施更加开放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和“高精尖缺”关键人才。同时,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和“科技经纪人”队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创新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切实消除人才使用、流动中的政策障碍,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长期考核和稳定资助,鼓励原创性创新。努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制度。

(四)加大创新政策供给,提升服务保障力度

要协力打造面向产业、贴近市场的创新服务政策体系。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地理标志培育工程等,增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二是支持引导场景创新。突出场景驱动,出台支持场景创新模式应用的实施意见,支持各地结合地方禀赋、产业特色大力开展场景创新工作,鼓励相关部门、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开放场景资源,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业态培育。

(五)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

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依托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加强国际合作,聚焦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产业创新合作,有效利用和组合全球创新要素,加强创新成果共享。二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环境。推动制度型开放,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对标国际一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聚焦创新主体关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改革,优化升级自贸、临空、保税等平台功能,提高研发、设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贸易水平。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智慧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效融合。

 

文章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8期

作 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院长 王飞

[责任编辑:田园]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指引

陕西消费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3203号-1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瑞鑫摩天城2号楼2单元2001 电话:029-88214618 18066883681 QQ:24830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