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广告热线:180-66883681
滚动资讯:
首页 > 新闻 > 科技

有多少APP可以“轻松借钱”?背后暗藏风险 亟待加强监管

2021-07-06 10:56:19 来源:新华社 编辑热线:029-88214618
有多少APP可以“轻松借钱”?背后暗藏风险 亟待加强监管  
新华社发

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京东”“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各类APP都盯上“借钱”业务

部分手机APP用户告诉记者,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俨然成了“金融APP”。就连平时常用的拍照、办公软件都有借款功能,经常出现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的弹窗提示。

青岛市民郑昱告诉记者,她平时常用的拍照APP“美颜相机”,最近打开后总是有弹窗消息,提示送她一个最高88.88元的红包。点开红包后,就会进入一个“美图e钱包”的界面,里面除了提供“借钱”服务,还有“您有最高额度200000元待领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极具诱惑的广告。“一款拍照软件,为啥老出现借贷广告?不理解。”郑昱说。

不少公司职员告诉记者,不仅是拍照软件,常用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也出现了借钱功能,号称“低利率、无抵押,最高可贷96400元,年利率7.2%起”。

记者下载了部分常用APP测试发现,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中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还把借款功能作为重点模块进行展示。如用于叫车服务的“滴滴出行”,其借钱功能按钮就摆在APP主页,与打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等功能并列。在外卖应用“饿了么”上,借贷功能不仅出现在首页,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务有七八种。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借贷服务宣称最高额度为6万元,且“无担保、无抵押,有手机和银行卡就能申请”。

不少APP在借贷服务中都注明资金来自银行及持牌放款机构。记者咨询了一款社交APP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该APP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资金,出现纠纷时需要借款者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轻松借钱”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社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其中很多使用者本无强烈借贷需求;在这些APP“广撒网”式宣传下,一些使用者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

记者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并且承诺的额度不低。几款APP对开通借款功能的审核都颇为宽松,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号,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就可以借钱。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还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记者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30万元到50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不少APP用户众多,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推广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

多位大学生在黑猫投诉上反映,看到某款社交APP上频频出现的借贷广告,经不住诱惑,就尝试借款,数额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但借款后却无力偿还,影响了个人征信。

此外,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国家网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报中指出,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其中半数以上APP都具备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中小借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追求利益,会把个人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家借贷平台上申请过借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就会“蜂拥而至”。

对APP借贷亟待加强监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

相关专家认为,与专业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掉入网贷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类APP加强监管,堵住由此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漏洞。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说,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在平台的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田园]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指引

陕西消费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3203号-1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瑞鑫摩天城2号楼2单元2001 电话:029-88214618 18066883681 QQ:24830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