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广告热线:180-66883681
滚动资讯:
首页 > 新闻 > 书画

渭河:八百里秦川开拓者

2018-05-15 10:32:35 来源:陕西传媒网 编辑热线:029-88214618

 渭河:八百里秦川开拓者

4月24日,春雨微茫,山峦微绿。甘肃省鸟鼠山欢腾而下的清澈溪流汇聚成河,渭河即起源于此。

渭河源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是渭河滋养的第一个村子。为了更好地保护渭河源头,2016年渭河源村从鸟鼠山脚下搬迁出来。红顶白墙,炊烟缭绕,村民芦福荣成为村里第一批办起农家乐的人。“村里通了公交车,环境变美了,来渭河源头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大家更加爱护门前的这条河了。”芦福荣笑着说。

港口社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渭河汇入黄河前流经的最后一个社区。一个人,一条船,渔民王铁蛋就在渭河、黄河里捕鱼为生,他开办的渔家乐远近闻名。“这几年渭河水质好了,鱼也多了起来。门前就是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景色好得很,不怕没人来!”王铁蛋兴奋地说。

君住渭河头,我住渭河尾,共守一河水。 

  

流过甘肃省陇西县十里铺村的渭河,给周边村子发展苗木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渭河,这条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西端——两大地质构造的交接带,被誉为陕甘两省的“母亲河”。她裹挟着黄土高原的风尘,吸收着巍峨秦岭的无数溪流,在八百里秦川,最终形成泱泱大河,在陕西潼关缓缓汇入黄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行走渭河,就是对人们保护这条“母亲河”,并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一次巡礼。从渭源县出发直至潼关县,沿渭河河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蓝色的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和保护职责。

从破坏性的“大开发”到保护性的“生态修复”,818公里的长度,13.48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2000多万的居住人口,共同见证着绿色发展理念如何让渭河焕发新生的。

你是怎样地流入陕西 

东经104°7′,北纬35°08′,这是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鸟鼠山系地理坐标。4月,黄土高原上才冒出一抹新绿,鸟鼠山系上的冰冻尚未完全消融,无数溪流在山间流淌,汇聚成渭河的主源头。

《山海经》中记载:“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尚书·禹贡》篇中也记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沧海桑田已过。古书中记载的渭水源头即被称为‘品字泉’的三眼清泉,如今已经几近枯竭。本着河流源头唯远唯长、水量唯大的原则,我们县将同样发源于鸟鼠山系的清水河确定为渭河的源头。”渭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何金文说。

  

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灞陵桥被誉为“渭河第一桥”。

一岸是秦岭涓涓溪流不断汇入,一岸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土不断被冲刷,渭河还没有流出渭源县,就被染上了大地的颜色。“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污染企业。渭河主要的问题是河道采砂和黄土疏松导致的河水浑浊。”渭源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王宝贵说。

为了涵养水源,建设渭河源头生态屏障,以渭河源头为起点,至渭源县峡口水库6公里范围内,被甘肃省列为渭河渭源源头水保护区,这是全国重要水功能区。2015年至2017年,渭源县在渭河流域完成退耕还林0.71万亩,实施各类绿化工程10.7万亩,营造6000亩水源涵养林。依托渭河源头打造的渭河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维护了渭河源头的生态平衡。

“根据甘肃省水环境检测中心定西分中心监测资料显示,渭河干流渭源县监测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王宝贵说。

从这里开始,渭河缓缓地流过陇中大地,成为甘肃定西、天水两市的“生命线”。为了改善渭河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沿岸人们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渭河在一处黄土丘壑下流过,丘壑上一排排柏树透着新绿。这样的场景在渭河南岸的黄土丘壑地带随处可见,愈向东行,绿林愈加茂盛。

“这是火焰山,山上没有水,无法生长植物,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山上种的每一棵树都需要人工浇灌才能成活。经过15年的绿化,火焰山已经形成了超过2万亩的绿化面积。昔日的荒岭变了模样,成了渭河的绿色屏障。”陇西县水务局抗旱防汛服务队队长刘来春说。

水土保持有没有效果?在渭河上的第一个水电站,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的鸡冠岩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叶片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2010年前,渭河上游水中的泥沙含量太大,能在水轮发电机近10毫米厚的钢板叶片上打出深深的划痕。我们每两年就得更换一次叶片。2010年后,渭河水泥沙含量越来越少,我们只需要对叶片进行维护就行了,再没有更换过叶片。”4月27日,陕西深宝水电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说。

缓解了黄土高原的干涸,挣脱出群山的束缚,在宝鸡峡水利枢纽稍作停留,渭河通过引渭灌溉工程进入了宽广的关中平原,开启了一段壮美旅程。 一岸是秦岭涓涓溪流不断汇入,一岸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土不断被冲刷,渭河还没有流出渭源县,就被染上了大地的颜色。“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污染企业。渭河主要的问题是河道采砂和黄土疏松导致的河水浑浊。”渭源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王宝贵说。

为了涵养水源,建设渭河源头生态屏障,以渭河源头为起点,至渭源县峡口水库6公里范围内,被甘肃省列为渭河渭源源头水保护区,这是全国重要水功能区。2015年至2017年,渭源县在渭河流域完成退耕还林0.71万亩,实施各类绿化工程10.7万亩,营造6000亩水源涵养林。依托渭河源头打造的渭河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维护了渭河源头的生态平衡。

“根据甘肃省水环境检测中心定西分中心监测资料显示,渭河干流渭源县监测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王宝贵说。

从这里开始,渭河缓缓地流过陇中大地,成为甘肃定西、天水两市的“生命线”。为了改善渭河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沿岸人们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渭河在一处黄土丘壑下流过,丘壑上一排排柏树透着新绿。这样的场景在渭河南岸的黄土丘壑地带随处可见,愈向东行,绿林愈加茂盛。

“这是火焰山,山上没有水,无法生长植物,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山上种的每一棵树都需要人工浇灌才能成活。经过15年的绿化,火焰山已经形成了超过2万亩的绿化面积。昔日的荒岭变了模样,成了渭河的绿色屏障。”陇西县水务局抗旱防汛服务队队长刘来春说。

水土保持有没有效果?在渭河上的第一个水电站,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的鸡冠岩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叶片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2010年前,渭河上游水中的泥沙含量太大,能在水轮发电机近10毫米厚的钢板叶片上打出深深的划痕。我们每两年就得更换一次叶片。2010年后,渭河水泥沙含量越来越少,我们只需要对叶片进行维护就行了,再没有更换过叶片。”4月27日,陕西深宝水电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说。

缓解了黄土高原的干涸,挣脱出群山的束缚,在宝鸡峡水利枢纽稍作停留,渭河通过引渭灌溉工程进入了宽广的关中平原,开启了一段壮美旅程。

渭河在宝鸡穿城而过,岸边的运动场地成为市民锻炼的好去处。

千年的辉煌因你而起 

渭河上有两座桥,以文载道,相映成趣。

一座是位于渭源县县城的灞陵桥。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被称为“渭河第一桥”。如今的灞陵桥是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如一道长虹悬于渭河之上。精美的桥梁和渭河独特的意义吸引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题词、留匾。

一座是位于西安市北郊的灞渭桥。这座2014年才建成的灞河入渭口防汛交通桥,是陕西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中跨度最长、投资最大、景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景观桥。观景平台廊道及桥头汉阙仿佛让人们穿越了历史,桥梁的景观廊道里还雕刻着“关中八景”等展示关中文化的内容。

文明,是渭河贡献给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沿历史的长河追本溯源,千万年来,渭河带来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壤肥沃,让关中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开拓出八百里秦川的繁荣富强,最终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推上高峰。

“在天水市考古发掘的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史前遗迹、先民使用的彩陶和西北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其后,华夏民族沿渭河向东迁徙,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元10世纪前中国的主要伟大创造都是在渭河流域完成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若冰说。

2011年,王若冰完成对渭河流域的文化考察,“从上古时代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周秦汉唐文明,一条河流对中国的影响已渗入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嵌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出秦人开放、包容、创新的性格特征。”王若冰说。千年的辉煌因你而起

渭河上有两座桥,以文载道,相映成趣。

一座是位于渭源县县城的灞陵桥。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被称为“渭河第一桥”。如今的灞陵桥是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如一道长虹悬于渭河之上。精美的桥梁和渭河独特的意义吸引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题词、留匾。

一座是位于西安市北郊的灞渭桥。这座2014年才建成的灞河入渭口防汛交通桥,是陕西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中跨度最长、投资最大、景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景观桥。观景平台廊道及桥头汉阙仿佛让人们穿越了历史,桥梁的景观廊道里还雕刻着“关中八景”等展示关中文化的内容。

文明,是渭河贡献给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沿历史的长河追本溯源,千万年来,渭河带来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壤肥沃,让关中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开拓出八百里秦川的繁荣富强,最终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推上高峰。

“在天水市考古发掘的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史前遗迹、先民使用的彩陶和西北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其后,华夏民族沿渭河向东迁徙,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元10世纪前中国的主要伟大创造都是在渭河流域完成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若冰说。

2011年,王若冰完成对渭河流域的文化考察,“从上古时代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周秦汉唐文明,一条河流对中国的影响已渗入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嵌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出秦人开放、包容、创新的性格特征。”王若冰说。

4月末的鸟鼠山,积雪在山上融化成玉浆泉,形成了眼前这水和冰并存的瀑布奇观。这,就是神奇的的渭河源头。

“善治秦者先治水。”

“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历史上,渭河两岸水草丰盛,是一条生态河流。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人们就在宝鸡岐山县一带,引渭河水灌溉,从事农桑活动。战国时期,秦国在渭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利工程,用了10余年修成著名的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自秦以来,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了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以渭河水浇灌关中平原,孕育汉唐盛世。民国时期,水利大师李仪祉在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建成的灌溉工程。以泾惠渠为代表,陕西先后在渭河流域修建了宝鸡峡水利枢纽等重要水利工程,成为稳定陕西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今天,作为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关中平原重要的生态资源,渭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渭河流域成为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承载地。渭河沿岸生态带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在陕境内502公里,其中从宝鸡峡渠首至潼关入黄口的关中平原段全长388公里,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支撑着全省65%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柔性治水为特征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渭河生态区建设,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其中,既包括实施渭河干流滩面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生物保护等工程项目,也包括实施渭河沿岸工业污水治理工程和渭河主要支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推进,渭河步入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善治秦者先治水。”

“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历史上,渭河两岸水草丰盛,是一条生态河流。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人们就在宝鸡岐山县一带,引渭河水灌溉,从事农桑活动。战国时期,秦国在渭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利工程,用了10余年修成著名的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自秦以来,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了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以渭河水浇灌关中平原,孕育汉唐盛世。民国时期,水利大师李仪祉在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建成的灌溉工程。以泾惠渠为代表,陕西先后在渭河流域修建了宝鸡峡水利枢纽等重要水利工程,成为稳定陕西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今天,作为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关中平原重要的生态资源,渭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渭河流域成为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承载地。渭河沿岸生态带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在陕境内502公里,其中从宝鸡峡渠首至潼关入黄口的关中平原段全长388公里,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支撑着全省65%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柔性治水为特征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渭河生态区建设,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其中,既包括实施渭河干流滩面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生物保护等工程项目,也包括实施渭河沿岸工业污水治理工程和渭河主要支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推进,渭河步入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渭河在陕西潼关县汇入黄河。图为晨光中的两河交汇处。

你的安危牵动千万人的心

5月3日,渭南市华州区石堤河入渭口,一股细流默默注入渭河,渭河大堤内是成片的麦田。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8月,渭河洪水倒灌引发石堤河等多条南山支流决口,渭南地区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100多万亩农田受灾。 

渭河从宝鸡峡进入平原后,落差逐渐减小,特别是从咸阳市至渭南市港口镇这段下游区域,河长208公里,落差仅为50多米。“渭河在这一段水流缓慢散乱,河流南北摆动,就有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当地俗语。有的地方河堤之间能有4000米宽,很多河滩地都是农民的耕地。”华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 

渭河造就了关中肥沃的土壤,也曾给这里带来巨大的伤痛。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下游段因受黄河水顶托,成为地上悬河,一旦洪水来袭,容易形成倒灌。由于河道泥沙淤积,防洪设施标准偏低,靠近入黄口的渭南华州区、华阴市就成为渭河水患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仅在华州区境内,近20年来,每到汛期,支流堤防多处出现决口,洪水威胁着华州区14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27万亩耕地安全。 

早在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部署“十二五”规划时,就作出了全线治理渭河的重大部署,提出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015年,渭河综合治理一期主体工程建成:630公里的大断面堤防工程,54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渭河下游9条南山支流103公里的堤防退建加固工程,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为渭河筑起一条安全线。 

“治理后,渭河河堤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年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采用疏堵结合的思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小水大灾’的防洪形势得到改善,确保了沿渭城镇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陕西省治渭办工作人员说。 

5月初,石堤河入渭口的河滩地里,农民们正忙着给麦子除虫,不久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华州区赤水镇侯坊村村民卫同娃就在这片河滩里种了55亩的小麦。“我们村就在渭河边上,以前每年8月,担心渭河发洪水,村里人就提前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粮食转移走。现在渭河治理得比以前好多了,大伙儿都觉得安全了,纷纷盖起了新房子。河滩里筑起了生产围堰,在河滩上种地,放心多了。”卫同娃笑着说。 

让渭河变成安澜河,是渭河治理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如今,从宝鸡到渭南,渭河大堤如同一道坚固的长城,守护着沿岸的百姓不再受洪水的侵扰。 

你的生机两省共同守护 

如果说农耕文明是渭河对关中大地的天然馈赠,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河流与城市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复杂。 

近40年来,随着渭河沿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这条“母亲河”予取予求,过度采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渭河的生态。 

“20世纪80年代,潼关塬上的人都在渭河里挑水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渭河水变黑变臭,用来浇地,庄稼都活不了。人都不往河边去,河里更没有什么鱼了。”渭河边上潼关县渔民王铁蛋回忆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还“母亲河”生机。 

在渭河源头的渭河源村,沿河两侧每隔一段就放置着一个蓝色大桶。“以前村里人爱往河道倒垃圾,等着大雨来了冲走。现在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倒进垃圾桶。河道变得干净整洁,大家也爱到河边玩了。”渭河源村村民芦福荣说。 

岐山县的渭河岸边,一群青年正在游玩。

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甘肃省第一个PPP项目陇西县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行,陇西县城95%的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后排放到渭河,这也是渭河在陇西段唯一一个排污口。“陇西28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后,还要再进入这个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能达到国家污水排放的一级标准,可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陇西县环保局副局长张存柱说。 

在西安,渭河支流氵皂河是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接纳了西安主城区一半以上的生活污水。位于西安经开区的草滩污水处理厂是氵皂河入渭前最后一个污水处理厂。“我们采用了MBR膜工艺,污水处理后的标准高于国家一级标准,可达地表四类水标准。”西安碧源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石说。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在这里处理后,部分流入附近的景观湖和渭河绿化林带,剩余排入氵皂河流向渭河。 

在严格的河流断面水质监测考核下,陕甘两省不断加大对渭河污染的治理力度,建立起区域联动机制,上游省份对下游省份负责,上游市县对下游市县负责,有效地改善了渭河污染状况。 

从2012年起,陕西就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通过对入河排污口的全面排查,加强水质监测,优化汛期和非汛期水量调度,加大沿渭排污口关停力度,加快建设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厂,渭河陕西出境断面COD和氨氮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优于国家考核的四类水质标准,渭河消除了黑臭水体,水质显著提高。 

 

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已形成良好生态。

你的容颜成关中迷人风景线 

4月28日一大早,宝鸡冬泳协会成员林海平就和伙伴们一同出发,沿着渭河大堤一路骑行去咸阳。他们被渭河岐山段河滩地的岐渭水利风景区的优美景色吸引,停下了脚步。 

“现在的渭河大堤两岸水清草绿、鸟语花香,如同一条美丽的画廊。环境这么好,最适合咱们老百姓休闲健身骑行。”林海平乐呵呵地说。 

林海平不知道的是,岐渭水利风景区首创了陕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治污方式,利用河滩上原来采砂留下的洼地,引入蔡家坡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通过设置蜿蜒的回字形水道,种植芦苇、荷花等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形成人工湿地。 

“根据环保部门监测,再生水在这里停留一周,水中的氨氮、COD的含量能下降50%左右。这种利用湿地的自然修复功能打造的生态系统,不仅提升了渭河的水质,也成为城镇一道优美风景线。”岐山县治渭办主任魏军刚说。 

这是宝鸡沿渭河打造的“百里画廊”的一小段,也是陕西从过去防洪与抗旱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刚性治水”向生态修复的柔性治水转变的探索实践。 

2016年,陕西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行动,将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段200米、城市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进行控制,在长约502公里、宽约1公里至6公里范围内,设立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生态“绿肺”,以此来对渭河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 

渭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作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与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渭河生态区将按照“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布局,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的关中柔性水系。 

截至目前,陕西已实施滩面治理10万亩;水面景观及自然修复3.84万亩。沿着渭河大堤行走,从宝鸡的千湖、凤鸣湖,到咸阳的咸阳湖二期工程、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再到渭南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批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相继建成,如同点缀在渭河沿岸的美丽珍珠,让“母亲河”重现娇美容颜,焕发迷人风采。 

依托渭河综合治理成果,400公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即将建成,打造沿岸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渭河沿岸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目前,陕西已全面完成了渭河生态区红线划定工作,明确了管理界线。 

为了严格管理河道采砂,按照渭河生态区红线划定沿线禁采区范围,宝鸡组织专门执法力量,全面清理砂石料,推进工厂化、封闭式、生态型改造提升,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咸阳,渭河生态区红线已经划定。“以往河边生态好了,房地产等项目就会跟进。目前,咸阳已经完成渭河生态区红线的划定,在边界立上牌子,确保生态区内都是生态型项目,不能让房地产项目‘绑架’了渭河。”咸阳市治渭办相关人员说。 

经过宝鸡峡水利枢纽的沉淀,渭河水缓缓流向关中大地。

你开创的文明正在融入世界 

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曾表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经过7年的治理,陕西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的面貌,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今天的渭河,已经成为关中城市群的“城中河”,在承担灌溉作用的同时,生态效益和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3月31日,2018年咸阳渭河国际风筝节暨民俗体育嘉年华在咸阳湖二期渭滨花海运动区举行。从渭河荒滩到集生态、景观、休闲、文化、运动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咸阳湖二期成为咸阳市民新的“都市会客厅”。 

而距此不远,在渭河北岸,总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已经投产,成为陕西“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在渭河南岸,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拔地而起,将聚集逾5万名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国西部名副其实的人才科研高地。“人们可以在渭河滩上踢足球,大树底下搞研发,湿地公园喝咖啡。”渭河边上的良好生态,已成为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推介新城的重要内容。 

如今,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开始沿渭河布局,8个沿渭重点小城镇建设已经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关中平原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沿渭区域成为横贯关中的又一生态、经济长廊。 

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竣工后,2020年可给关中地区调水5亿立方米,解决2348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同时将“归还”被大量挤占的300万亩至500万亩耕地的农用水。届时,这部分水将“归还”给渭河,给渭河补充生态水,解决渭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保证渭河清流不息。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经过千年的洗礼,这条古老的河流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崭新的渭河时代已然开启。

咸阳湖湿地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亲水空间。

记者手记:延续一条河的文明长度

这是一条入世的河流。
在中华民族的远古神话中,就有了她温柔的身影:从伏羲观渭河始画八卦,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她滋养着沿岸的先民,让华夏民族度过了蒙昧的童年期。
在人类文明的记忆中,她孕育出无与伦比的农耕文明:从周朝的礼制,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风靡世界的汉唐雄风,她推动着华夏民族一步步走过最英姿勃发的青春期。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与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河流一样,取水过度、污染过度、生态补水减少等诸多问题让渭河不堪重负,成为一条失去生机的河流。
沿渭河走来,一路的文明印记让人感叹这条河流的伟大,而一路的采砂遗留的坑洼河滩和一个个曾经的排污口如同嵌在“母亲河”身上的伤疤,让人顿觉羞愧。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渭河与人类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时代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宣言书,也是渭河重获新生的根本保障。
今天,渭河沿线的城镇都在重新定位渭河。
在甘肃,河道整治正在稳步推进,沿河鲜见采砂活动,以生态方式进行的河道修复正在火热进行着。在陕西,渭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成效显现,渭河基本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生态文明不仅仅止步于此,需要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实践,从根本上转变原来粗放式、破坏式的发展方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
“以前总觉得渭河有水务局、环保局等单位专门管理,我们就很少操心。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发展这个地方,就必须把渭河的生态考虑进去,而且是优先考虑。”采访中,不止一位河长感慨道,河长制让人们对渭河的责任心大大提升了,也让保护渭河的力度大大增强了。
作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河长制正在推动渭河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正在赋予渭河新的内涵。

[责任编辑:田园]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指引

陕西消费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3203号-1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瑞鑫摩天城2号楼2单元2001 电话:029-88214618 18066883681 QQ:24830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