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广告热线:180-66883681
滚动资讯:
首页 > 新闻 > 教育

【双一流与创新港】赵永涛:凝心聚力 找准学科增长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7-12-04 09:31:42 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 编辑热线:029-88214618

 【双一流与创新港】赵永涛:凝心聚力 找准学科增长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九大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发出了“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宣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建设科研与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西安交通大学作为首批入选的“双一流”A类大学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主要建设者,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新机遇,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节奏、高效率地推进“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是我们每位交大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交大人,尤其是一名交大理科人,这里谈谈管窥之见,重点是呼吁学校更加重视基础科学创新,贯通发展理工科,为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夯实原始创新基础;呼吁交大理科人,抓住“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的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增强学科发展自信,“激活内力,借助外力,精准发力”,实现基础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立志高远,定位世界“双一流”——不辱历史使命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大到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小到一个团队、一个个体,对自身发展阶段和历史使命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这绝不是说大话或者做表面文章的事,而是“立心、立命”的大事,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内在动力。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教育部也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绘制了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规划蓝图。只有我们每位交大人拿出担当,拿出勇气,拿出干劲,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脚踏实地,立足西部创新港——不负国家重托

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承担或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解决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着力点。习总书记号召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和“建设若干国家级科研中心”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西安交通大学参与和实施相关国家战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天地。

西安是丝路重镇,西咸新区是国家级新区,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只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我们完全有能力组织和建设若干国家级“产学研”相互驱动、“理工医”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协同创新发展基地,支撑若干新兴领域的产业升级和科研创新,打造具有交大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国家新名片,逐步建立和保持这些领域“产业领军”和“学术领袖”的国际地位,实现具有交大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在“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谋篇布局之时,学校以现有学院为基本单元设置创新港的院所机构,要求各学科和学院落实三大目标和五大任务。与之平行的,我们也需要从学校层面以“大平台、大项目”为牵引,以“大成果”为导向,贯通学科、跨院跨校组建“大团队”,顺着这条线,我们要看到构建若干新领域“产学研”相互驱动、“理工医”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基地的蓝图。

夯实基础,贯通发展理工科——共塑交大品牌

理工结合、交叉创新,协同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创新是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学科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仅是技术修补,难成“行业领袖”;不能解决关键科学问题,难成“学术领军”。物理和化学学科被学校“双一流”建设定位为“战略必争学科”,显示了校领导集体对基础学科的高度重视。

笔者曾经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0余年,期间也在国际大科学工程装置GSI和FAIR长期访问交流。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五”“七五”和“九五”工程建设任务,如今又担负了两个“十二五”规划重大基础科研设施的建设任务。我本人曾参与了两个“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建议和立项工作,同时担任了其中一个项目科研方向的主要负责人;此外也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2个973项目和1个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经费额度都是数千万)的申请和立项工作。从以往的经验看,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立项,无一不是基础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单位内人员和单位外同领域专家的合璧之作;所有大项目一定需要创新的科学目标做牵引,需要多样化的关键新技术做支撑,需要领域内同行专家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凝心聚力,找准学科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对入选一流学科的优势学科来讲,理科当前是弱势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中战略必争的短板。要想实现理科等弱势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凝心聚力——“激活内力、借助外力”,瞄准学科增长点,“形成合力、精准发力”。

激活内力,重点是增强学科发展自信,人尽其才,形成“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工作风气;关键在科学管理,尤其是建立规范灵活的人才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比如实行PI制,建立人才能进能出、收入可高可低的岗位考核和绩效奖励机制相信我们每个教职员工,在进入交大的时候,都是同行中精挑细选的佼佼者;尤其近几年在学科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下,各学科都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千人”“优青”“青拔”“新副教授/新讲师”和“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科研上我们需要争取“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促成“大成果”;教学上我们也需要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优秀专著”;然而术业有专攻,很难找到可以胜任所有任务的全才,我们要通过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绩效改革引导作用,做到人尽其才,让人才在不同岗位上“乐在其中,赢在其中”,全面激发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

借助外力,一方面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国内外大科学工程部分建设任务或科研任务,探索“物理+”“化学+”模式,促进交叉创新和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引进人才在原科研单位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外优秀人才实质兼职的用人模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物理和化学学科在近几年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承担大科学工程项目的人才队伍和平台基础可能还不够强大,时机还不够成熟;而花大力气引进回来的优秀人才一旦离开原来的先进平台,有可能面临校内平台相对落后或者建设周期较长的问题,短时间很难做出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借助外力。“物理+”、“化学+”模式,就是要针对“三个面向”推进交叉创新,针对大科学工程的关键建设任务和科研任务,推动协同创新。物理方面软物质研究方向正在与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单位联合开展交叉研究,等离子体物理方向正在与国内外聚变领域的大科学工程开展实质合作,化学方面也加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等应用方面交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当然,借助外力的前提和基础是自身实力较强,落脚点也是加强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先进平台还是优秀人才,只要能够为我所用,能够促进学科的创新发展,我们都要积极打通渠道,为进一步承担更大项目夯实人才和平台基础。

精准发力,就是要找准学科增长点,瞄准大项目、大平台和大成果,在学科方向、人才队伍和学科平台统筹中,精准规划和布局,集中“全校和全院”的力量打造特色品牌。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中科院的“一三五”发展规划,即学校和每个学科按照“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进行前瞻布局——重大突破方向瞄准志在必得的大成果,要签任务书、立军令状;重点培育方向则针对新增长点,是有望近期进入重大突破序列的方向。从学校、学院和学科层级,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寻找突破口和新增长点,对进入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序列的项目或方向,学校和学科给予重点关注和一定的前期支持。

 

【作者简介】

赵永涛,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5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变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科学,离子束科学技术与应用等。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物理学会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大科学工程FAIR高能量密度科学国家合作委员会委员,欧洲核子中心CERN-AWAKE项目国际合作组成员,中组部第七批外专千人入选者合作伙伴,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等国际期刊编委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科学挑战计划项目1项以及中德科学中心国际交流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项目的建议和立项工作。在Physics Review Letter, Physics Review A,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Physics of Plasma等SCI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个人邮箱:zhaoyogntao@xjtu.edu.cn

 

【光学与粒子束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离子束科学技术与超快强场物理团队简介】

 

光学与粒子束科学技术研究所(筹)隶属于理化研究院,现有在职人员39人(其中教授与高工19人),依托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所建设目标是占领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聚变物理以及超快强场物理、原子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国际学术前沿方向的制高点,为世界一流物理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发展新型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技术、超高分辨率成像与先进遥感探测技术、激光与粒子束科学技术,为事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信息通讯、深空探索、地球资源环境监测、人口健康、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变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粒子束科学技术与超快强场物理团队现有职工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新讲师及博士后3人,2人分别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和青年项目,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入选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研究生20余名。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基于离子束和强激光平台的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强场物理;电子、离子碰撞和强激光作用下的量子多体动力学;加速器科学技术及其在放疗、核能、材料等领域的交叉创新和成果转化。团队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物院激光聚变中心、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马普核物理研究所MPIK、俄罗斯理论与实验物理研究所ITEP、欧洲核子中心CERN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物理学科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的支持下,团队已完成和正在建设低能电子吸附解离实验平台,超快反应动力学平台,400kV离子束实验平台以及超快强场物理研究平台等,这些平台是完全开放共享的,欢迎大家前来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田园]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指引

陕西消费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3203号-1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瑞鑫摩天城2号楼2单元2001 电话:029-88214618 18066883681 QQ:248307429